这个化石是
这一点,也如实地呈现在复原图里:阳光穿过水面,温温柔柔地映照在两条古鱼的身体上。可以说,这幅由科学家和画家合作的生态复原图,是古鱼们的“生活照”啦!
因为太过于可爱,个别网友们调侃称:“是不是PS过头了啊?”
在江西武宁县澧溪镇一处
网友说,看到图片瞬间被古鱼圈粉了
更有网友果断开启二创
距今约4.38亿年
真盔甲鱼类化石记录
扬子海及古鱼化石产地的分布(红色代表浅海)
等等,这个呈惊恐状的“嘴巴”是鼻孔?
好了,现在我们来揭开谜底。
在发现两类新盔甲鱼后,中科院古脊椎所专家对当地展开了地毯式搜索,对武宁县内的每一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考察,并获得重要发现。近日,专家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甫田乡,又发现一处出露面积大且较为完整的4.38亿年志留纪清水组地层,这对进一步研究武宁的古鱼类化石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(中科院古脊椎所)科研团队
“萌”上热搜的这两条古鱼吗?
还记得今年4月初
“累了一天,突然被治愈了?!
△刺猬安吉鱼头甲化石照片及其复原图(盖志琨摄,冯鸣娟绘)
“没错,就是鼻孔”,盖志琨说,这两条古鱼是真盔甲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,它们处于无颌向有颌转变的关键时期,“跟我们双鼻孔动物不一样,它还是单鼻孔,而且看起来非常大”。
研究显示:早在4.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,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南板块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,被称为扬子海。该海域又被进一步分为上、下扬子海,两者通过一狭长的水道相连,而今天远在四千公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也不在现在的位置,而是与我国的华南板块相连,被称为塔里木—华南联合板块,因此两地的古鱼类面貌非常相似。在新疆柯坪—巴楚地区的志留纪浅海红层中有丰富的盔甲鱼类,该鱼群与同时期华南地区尤其是浙江长兴、安徽巢湖一带的鱼群面貌高度一致,这表明如今相隔四千公里的两块板块,在当时可能属于同一片海域。至于塔里木盆地后来为什么从赤道附近跑到了西部边陲? 目前尚没有统一看法。
古鱼类化石告诉你塔里木盆地从哪儿来
02化石会“说话”
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 山显任:这处地层不管是厚度上还是出露面积上,都是武宁其它地区所没有的。这也是一次重要的发现,这条剖面以后肯定会成为武宁地区清水组的一条标准剖面。
代表了迄今最古老、最原始的
古鱼为啥天生就像表情包?
盔甲鱼类是我国志留纪浅水海相红层中的常见分子,其坚硬的膜质骨头甲很容易被保存成化石。中国志留纪时期的盔甲鱼类化石不仅属种繁多,个体数量丰富,分布还十分广泛,遍布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重庆、云南、新疆等省(自治区),为地层的横向对比提供条件。
这里先卖个关子
“不过,关于古鱼的颜色,目前,我们还没办法从化石中找到相关信息”,盖志琨说,这就给画家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。
盖志琨坦言,在整个盔甲鱼类研究的早期,科学家也曾将鼻孔当成鱼的嘴巴,“我国的真盔甲鱼类研究可以追溯至1965年,当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发现这种奇怪的生物,那时候并没有识别出它们真正的嘴巴”。
志留纪地层中首次发现
本文转自:光明网
盖志琨表示,这鱼可爱的密码就藏在其头甲骨骼结构里。“真盔甲鱼类都长这样,它们的头甲宽大扁平,两只圆圆的眼睛长在头顶上,鼻孔纵长,占比巨大......”
专家认为,江西九江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序列清晰,出露良好,其中的清水组和西坑组分别代表了志留纪下红层和上红层,二者中间被富含秀山动物群的夏家桥组分隔开。
是早期真盔甲鱼类的两个新属种
小贴士
“俊卿清水鱼”和“刺猬安吉鱼”
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 盖志琨:这处红色岩层大约形成于4.38亿年前,是一片浅海的靠岸沉积,非常适合古鱼类的生存。大家看这个地层是一层一层的,说明它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。形成之初它都是水平的,后来由于地壳抬升把它重新抬出地面,形成今天这个样子,非常壮观!
专业的名字叫
盔甲鱼—志留纪海相红层对比的后起之秀
根据化石提供的线索,以及比照现今相似鱼类的生活习性,科学家还进一步确认了这两条古鱼彼时的生活场所,“它们主要生活在河流入海口的浅滩里”。
Copyright © 2021 《古脊椎动物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